在剛出爐的米其林指南中, 位於九龍尖沙咀 The Mira 的國金軒粵菜餐廳拿下了二顆星.
抱著好奇這兩個星成色的心情, 一路穿過九龍公園, 來到美麗華隔壁的 Mira 酒店三樓的國金軒.
通道入口稱不上大氣, 不過和其他人共用的招牌倒是質感不錯, Cuisine Cuisine 真是個怪名字
一進門, 氣勢果然不一樣, 深色的內裝在地毯的線條和天花的裝飾中, 佐上大片的窗戶射進來的陽光, 精緻與高級感油然而生. 特別是可以看到窗外路樹的設計讓人讚賞. 光是乾淨的環境就讓人開心起來.
許多中餐廳已經實施多年的同桌每人都同時有公筷 (黑色) 與個人筷的安排, 在這裡當然是標準配備. 記得許多年前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擺放方式時, 真的搞混許多次, 到最後所有的筷子都是公筷, 卻也是私筷. 真是的.
餐具的質感頗佳, 不過這也是預期中的, 服務生的態度比起晚餐時刻鏞記的先生, 來得從容許多. 或許是時間還早, 或許是人手較多吧.
來之前就被交代: 絕對不要擔心吃不飽. 果然...今天的菜單, 一副要把胃撐爆的樣子
港式點心絕對是粵菜最重要的一支, 餐廳好不好吃, 從點心就可以知道. 和大菜不同, 小點的外型, 料理手法, 食材新鮮度, 與烹飪功力完全無法以大魚大肉大擺盤的方式取巧.
蟹籽不是螃蟹蛋喔? 英文竟然是飛魚卵 (flying fish roe) , 來人ㄚ, 可以讓她第一道點心就這樣亂嗎? 趕快夾過來吃吃看. 不過這賣相也太有待加強了吧, 那些飛魚蛋們不是應該是透明的嗎? 是蒸太熟了嗎? 不過味道和口感還真不錯, 通常吃燒賣都囫圇吞棗的, 這一次到是讓我細細的咀嚼了起來, 不過下一道的金箔已經在呼喚我了.
蝦餃載所有港式點心中, 排行 CJ's List 前三名, 每吃必點, 而且一定會從原味嘗起, 也就是不沾醬吃. 就是要吃出蝦子的鮮甜, 外皮的黏牙, 和廚師用新的調味. 金箔到是有些多餘, 為我來說它就只是裝飾用而已. 不過奇怪, 怎麼有金屬味? 是太好吃咬到舌頭而嘗到血嗎? 瞎說
一直不太喜歡叉燒包, 有的餡太甜, 有的叉燒肥肉太多, 然後叉燒包又是點心中體積較大的. 怎麼想都提不起勁. 不過國金軒的還算讓人開心的. 反正我也不嗜吃它, 所以...
這了炸物恰如其分的表現出酥脆口感和油炸過應有的香氣, 新鮮也是炸物好吃最重要的要求, 擺盤相當簡單, 一抹綠色竹葉就是一副解油膩的樣子.
這個煲湯, 說真的已經忘了它的味道說, 只記得很道地, 然後可以知道湯裡面有很多高級食材, 好像太不分責任了... 果然老了, 太忙隔了幾個禮拜再寫, 忘光光
這是用高湯煨出來的蔬菜嗎? 保留菜梗和菜葉,讓蔬菜特也的鮮甜在高湯中滋味不減. 上面炸酥的肉絲則是一絕, 香氣整個向上提升. 因為同桌的都很客氣在吃青菜這件事上, 所以我前後夾了三大份到我盤子裡.
這道擺盤不甚高明的是 鱸魚是我最愛的魚肉, 因為它本身清淡, 可以清蒸, 可以油炸. 這道菜一上桌, 一股魚鮮腥味撲鼻, 很香, 但是就不是鱸魚的味道ㄚ. 一吃才發現這味道是魚皮煎酥了的香味, 原肉本身則一清楚表現出鱸魚特有的細緻口感和清淡. 好吃但是不是我的菜.
好了, 前一天吃燒鵝, 今天吃雞 . 如果說我比較喜歡這一道, 不知道會不會被揍. 大概是因為調味較輕吧, 沒有鵝肉的絕佳肉質, 也沒有鏞記的燒鵝手法, 就是簡單的一道菜. 沒有驚喜倒是.
炒飯! 有沒有搞錯ㄚ. 是這樣的, 這道 顯然是招牌, 炒飯中加了鵝肝, 味道就是很搶. 不過也吃得很過癮, 因為細細品嘗而錯失了續碗的機會. 不過我是這樣想的拉, 因為炒飯已經很好吃了, 也許鵝肝是多來的, ㄚ就貧嘴窮人命哩.
媽ㄚ,這時候端粉絲上來是要把我撐死喔, 有人這樣吃完炒飯在吃冬粉的嗎? 不是冬粉或飯選一個ㄛ (當成在吃巷口的小火鍋). 不過天ㄚ, 湯頭還真鮮. 這道菜是這樣的, 吃再飽也可以吃的下, 至少可以喝湯. 有一點越南麵的清淡, 加上雪菜的鹹鮮味, 滑嫩的寬版冬粉, 呼嚕就馬上暖胃去了, 雖然胃一點也不寒.
這已經是第好幾次吃奶酪了, 香港特愛吧? 熱的荔枝不太習慣, 不過做為一頓米其林二星級餐廳的結尾, 倒是不失高級與精緻. 當下的感覺是這也太飽太好吃了吧.
米其林指南對二星的說明是: 一流的廚藝, 提供極佳的食物和酒, 值得繞道前往, 但很貴. 若用這樣的標準來看, 國金軒在食物上雖沒有處處驚艷, 倒也恰如其分的好吃, 特別是用餐環境和服務都很出色. 下次會再來嗎? 香港這麼多餐廳, 應該短時間都不會吧.